品牌不是名字,是人们想起某个欲望时跳入脑海的那束光。这束光不是由LOGO、口号或广告片构成,而是由一连串极其琐碎却精确的瞬间构成:深夜加班时自动亮起的便利店灯牌、雨天路边恰好播放那首情歌的咖啡厅、高铁座椅背后刚好能塞下一只行李箱的弧度。品牌营销要做的,就是把这种瞬间从偶然变成必然,让用户在未来的某,哪怕关掉所有屏幕,也能在黑暗中准确叫出你的名字。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放弃“我要告诉用户什么”,转而追问“用户在什么时刻需要想起我”。答案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里,比如矿泉水瓶口是否能在跑步时单手拧开、外卖筷子是否能在拆封时不划破手指、酒店牙刷是否能在刷毛碰到牙龈前就让人意识到“这是自己的牙刷”。品牌就是把无数个这样的细节串成一条隐形的线,线的尽头写着两个字:放心。
放心不是情感,而是一种可以被计算的心理带宽。当一个用户在面对200个同类SKU时,他愿意分配给你的认知资源取决于你过去替他节省过多少决策时间。节省的方式有三种:替他排除错误选项、替他验证正确选项、替他创造无需选项。排除错误选项靠的是标准化,农夫山泉无论在哪座山灌装都要做到同一口软硬度;验证正确选项靠的是可视化,戴森把马达装进透明外壳让人一眼看到“科技”;创造无需选项靠的是符号化,爱马仕橙让人在看见颜色的0.1秒内就决定“不用再挑了”。这三种方式层层递进,最终把品牌变成用户大脑的缓存文件,一旦缓存成功,营销成本趋近于零,因为用户替你完成了说服自己的全部工作。
缓存文件不是一劳永逸,它会随着时间衰减。对抗衰减的办法是“重复刷新”,但重复必须带着变化,否则用户会进入“自动忽略”模式。刷新的秘诀在于“同一母题的变奏”。可口可乐的母题是“快乐”,但快乐可以变奏成春节回家的快乐、进球的快乐、陌生人递来一瓶冰可乐的快乐;苹果的母题是“创造力”,创造力可以变奏成用iPhone拍电影、用iPad画插画、用Mac写代码。每一次变奏都在强化母题,同时刷新缓存。判断变奏是否成功的标准,是看用户能否在次看到新广告时就脱口而出“这很XX品牌”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说明这次刷新只是噪音。
噪音是品牌的敌人,而噪音往往来自内部。市场部为了完成KPI,喜欢在传播里塞进“创新点”“差异化卖点”,结果把母题切割得支离破碎。解决方法是建立“品牌宪法”,用一句话规定什么能做、什么不能做。这句话必须具体到动作而非形容词。比如Lululemon的宪法是“任何传播必须展示人正在运动时的身体线条”,于是即使拍静态海报,模特的肩胛骨也要呈现发力状态;三顿半的宪法是“任何包装必须能被一只手完全握住”,于是即使推出大容量家庭装,也要做成六个小罐的组合。宪法不是束缚,而是让团队在每一次执行时都能快速判断“这个动作是否背叛了品牌”。